1997年,日本人近藤英章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转笔教学网站。互联网推动着这项小众运动,已经在全世界超过30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组织。
转笔大赛的比赛场地比我想象的还要小。
一间50平米左右的工作室,后面几排阶梯长椅,据说能塞下80名观众,选手们密密麻麻的站在比赛台一侧,而所谓的比赛台其实就是一张蒙着黑布的桌子。不管怎么看,这都的确是一项小众运动。
然而,就是这张小桌子构成了转笔网红毛毛的全部生活。去年夏天被查出白血病后,他发了一条微博:“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可能是我这辈子从小到大没有做过自己真正喜欢和想做的事情。”
在这一年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会发布转笔视频,视频里的他因为生病总是带着口罩和帽子,加上他喜欢HipHop风格的宽松T恤,让转笔这件事看起来特别“街头”。
在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影响下,毛毛逐渐吸引到了一批粉丝。在和观众席一对中年夫妇的交谈中,我得知他们是从江苏盐城特地赶来陪初三的儿子参加比赛,而他们的儿子正是看了毛毛的转笔视频才喜欢上这个小众运动。
上学时,如果手不老实多转两下笔,一定会被老师狠狠教训,所以我很难想象居然会有家长不远千里送自己的孩子来参加转笔比赛。事实证明,我对于家长们的误解也许比他们对转笔的误解还要深,至少这对江苏夫妇觉得,内向的儿子能走出家门主动融入某个圈子,是再高兴不过的一件事。
“内向”、“宅”、“不爱说话”,这是我在现场采访时最常听到的几个词,也是我从转笔爱好者们身上找到的共性之一。
不论是江苏的初三男生,还是最后拿到冠军的来自成都的Kagami,他们说话时都有一种避免与你目光接触的羞涩。他们不是下课铃一响就前呼后拥地抱着篮球跑去球场的那种男孩子,相反,他们会一个人转着笔慢慢走回家。
正是因为成员们身上的这种共性,转笔运动和这个圈子也被打上了“宅文化”的标签。
说到“宅”,不得不提日本动漫文化和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巨大影响。21世纪互联网对人体感官体验的扩张式侵占,让虚拟现实逐渐代替真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抽身出来,借助网络发展自己的社交。
相比传统的社交模式,他们更看中自己感兴趣的圈子,比如动漫、游戏、Cosplay等等。而对圈子文化的偏好使他们限制在了“自我舒适区”,这种退守型的社交模式便是“宅文化”的社会起源。
这种社交模式借着网络进一步影响到多个领域。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脱节的青年们,成为了大众眼中更广泛意义上的“宅文化”群体。
与“宅文化”一样,转笔的兴起很大程度也依赖于互联网。据知乎网友统计,这项小众运动已在全世界超过30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组织。其中绝大多数的起源方式,不外乎一个小孩在某视频网站上看到了某位大神的转笔视频。在每年一次的转笔世界赛上,中国选手的最好成绩是个人赛亚军。
与大多数自己玩的人相比,毛毛的直播显得声势浩大。在整场转笔比赛中,我一直在帮他举着手机直播,那里面有数目庞大的女粉丝等着看他表演,一旦我没有把手机摄像头对准毛毛,她们就会刷屏提醒我“抓重点”。
我问她们喜欢毛毛什么,她们半开玩笑地回答:“手好看”。我想她们中大部分人对于转笔的了解可能不会比我多,这也是主办者Eagle所说的,网红化让圈子变得热闹,但却未必能改变人们对它的认知。
在我们拍摄结束的第二天,毛毛去了厦门,那里有另一个转笔爱好者聚会在等着他。我想小众运动的好处也许就在于,不管再怎么小众,你总能找到跟你一样喜欢它的人。
制作团队简介
厂长语录
“不转不是中国人”
本文由来源 箭厂视频公众号,由 3+7 整理编辑!
玩转笔的宅吗?我不这么认为……